风景不是寻常物——肖复兴
风景不是寻常物
————关于景物描写的学习
作 者:
原发信息:
《语文学习》(沪)2017年第20175期 第58-62页
期刊名称: 《初中语文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17年09期
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散文,都离不开景物描写。景物和人物构成文章不可或缺的两部分,共同支撑起文章的主体结构。因此,无论对于初学写作者,还是职业写作者,景物描写都是文章写作的重头戏,是需要不断学习磨炼的。
这种磨炼对我来说就像绘画里对景物的素描一样,需要在阅读中学习和训练。在我看来,学习的最好范本,外国作家首选屠格涅夫,中国作家首选萧红。
先看屠格涅夫的景物描写。
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里有很多精彩的景物描写。我先来选自己学习中颇有收获的几个例子。
看他怎么写林子里的蘑菇。他说:“蘑菇各自戴着自己的帽子站着。”说得很平易,却很形象,很俏皮,这个“戴着帽子”的拟人手法,抓住了蘑菇最主要的特点。
看他怎么写林子里的树被伐倒。他说:“一棵葱茏的树木好像鞠躬一般伸展着手臂,庄严地、徐徐地倒下来。”用的依然是拟人手法,“好像鞠躬一般”把树木倒地的状态写得有了声势,不同凡响。其中“庄严”和“鞠躬”连在一起,像起了化学反应,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我们一般会说“树叶被露水打湿了”,他不这样说,他说:“地上潮湿起来,树叶出汗了。”
“夜色降临了”,一般我们会这样说。他不这样说,他说:“仿佛黑夜随着夜气同时从各方面升起,甚至从高处流下来。”
显然,“树叶出汗了”,比树叶被露水打湿更生动。“黑夜从高处流下来”,比夜色降临要形象。避免惯性的说法、常用的说法,屠格涅夫总能找到好法子,这个好法子在于,他能从树叶被露水打湿联想到我们自己出汗,在于他能联想到夜色和水一样也可以流动,而且是从上往下流下来。面对同样的景色,他比我们多了很多生动的写法。
联想、拟人,只是屠格涅夫的方法之一。屠格涅夫描写大自然的景色,还有很多手到擒来的方法。
比如,他写夏夜的静谧。他不写怎么安静,相反却写很多声响,用声响反衬安静:“四周几乎听不见一点声响……只是有时在近旁的河里突然响出大鱼泼水的声音,岸边的芦苇被飘来的波浪微微冲击着,发出低弱的瑟瑟声……只有火轻轻地哔哔啵啵地响着。”
同样是写声音,他写蚱蜢的叫声:“仿佛激怒似的——这种不停不息的、萎靡而干巴巴的叫声使人感到困疲。这叫声和正午的顽强的炎热很相配;它仿佛是这炎热所产生的,是这炎热从晒焦的大地里唤出来的。”他写声音,却不直接写蚱蜢的叫声,先写仿佛被激怒,再写这样的声音是从炎热的晒焦的地上唤出来的。这是两层意思,一层是这声音不是柔声细语,另一层是与燥热的天气相比,便把这声音写得形象而别致。
比如,他写叶子被风吹得晃动起来,他不写叶子怎样晃动,不用我们常用的“轻轻摇曳”或“飒飒细语”之类习惯性词语,而是说:“细枝末端有一片单独的叶子,一动不动显示出在一块透明的淡蓝色的天空上,它旁边的另一片叶子在摇晃着,好像鱼潭里的鱼在跳动。”看,他写得多么生动。枝条之间露出了一块蓝天,一片叶子正在那儿晃动,比喻成鱼才恰到好处,因为蓝天像鱼潭,才可以成立,而叶子像鱼潭里的鱼,才水到渠成。
再来看他是怎样写石头的,同前面说的蘑菇、树叶、夜色、声音等一切一样,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来看屠格涅夫还有什么新的方法:“这凹地的形状很像边缘倾斜正确的锅子,凹地底上矗立着几块很大的白石头——它们仿佛是爬到这地方来开秘密会议似的——这里是那么的沉寂、荒凉,天空是那么平坦、凄凉地挂在它的上面,竟使我的心都郁结起来。”
石头“仿佛是爬到这地方来开秘密会议似的”,显然是这一段文字中最精彩的一句,非常新奇,又格外贴切。但是,我们要注意,荒凉的原野,沉寂的夜晚,是石头出现的背景,也就是说,如果背景不一样,石头的描写也就不会一样。在这样的背景中,石头才有可能爬到这地方来开秘密会议似的,那样的神秘,那样的孤寂,和周围的环境与气氛那样的吻合。好的语言是整体一致的,不是单摆浮搁的,注意了整体的环境、心境和语境,才会把语言调动得如鱼得水。如果是描写公园的石头,就不能让它们再开秘密会议了,它们可以是聚在公园里开联欢会。
在这里,石头和周围的景物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摆浮搁的。注意周围的环境,不是孤立的描写,便会产生新的联想、比喻和更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注意观察周围所有的景物,找到其特点和周围景物之间的关系,便有可能找到新的方法。这应该是屠格涅夫教给我们最重要的方法了吧。如果我们要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尤其对大森林的描写方法,无疑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是一本最适宜我们读的书。
再来读萧红。
萧红的《呼兰河传》中对菜园的描写,不仅是初学者和学生学习景物素描的最好教材,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摹本。看萧红如何观察,又是如何用最准确、生动和富有情感和特色的语言,描写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真的无人可以比肩。
先来看《呼兰河传》里这样一段文字:“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说话似的。”看,三个短促的句子、三个生动的比喻像和我们说话似的,将菜园里花开、鸟飞、虫鸣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紧接着写的是:“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都不结,一朵谎花都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双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写得真是好。她写了倭瓜、黄瓜和玉米,又写了蝴蝶,都是菜园里常见的景物。为什么她能够写得这样生动呢?在这一段里,没有一个比喻句,没有一个形容词,都是跟说话一样的大白话,却把倭瓜、黄瓜、玉米和蝴蝶写得有了灵性,有了性格,有了情感。关键是萧红自己对菜园里的这一切充满感情,她才能写得这样富有感情。同时,她将自己那种自由活泼的天性寄托在菜园里这些东西上,倭瓜也好,黄瓜也好,玉米也好,蝴蝶也好,才这样活泼可爱,充满自由自在成长的快乐,倭瓜才可以愿意爬到哪儿就爬到哪儿,黄瓜才可以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玉米才可以愿意长多高都行,蝴蝶才可以愿意怎么飞就怎么飞。再没有见过一个人能将普通的菜园写得这样生机盎然又天性充沛的了。
我们还要注意,这一段文字虽然和说话一样平易自然,其中却有讲究、有变化的,倭瓜、黄瓜、玉米和蝴蝶四样,并非排列一起,只是按照次序机械地说说而已。我们来看,写倭瓜,她强调的是“愿意”和“爬”;写黄瓜,虽然强调的还是“愿意”,但她强调的是“结”,区别于同样“愿意”的倭瓜,一个随心所欲地结果,一个随心所欲地不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玉米,她强调的是“高”,和倭瓜、黄瓜又不一样了;而写蝴蝶,她强调的则是蝴蝶飞的方向。最后是一个空镜头:“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萧红真的是非常聪明,她将我们最常见最普通的事物,用最朴素的语言,描写得这样美好这样动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如果说屠格涅夫教会我们的是对大自然细致而独到的观察,然后运用联想、比喻和拟人等方法完成对景物的描写,那么萧红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则是她对自然景物充满真挚的感情,并能够用说话一般朴素而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她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
再来举我学习中抄录的几个小例子。
看萧红是怎么描写六月天里那些菜花的红色:“这些花从来不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可是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把园子里炫耀得闪眼。把六月夸奖得和水滚着那么热。胭脂豆,金荷叶,马蛇菜,都开得像火一般。其中尤其是马蛇菜,红得鲜明晃眼,红得它自己随时要破裂流下红色汁液来。”
再看萧红是怎么描写同样六月天里菜园里结出的那些各种各样的黄瓜:“在朝霞里,那样嫩弱须蔓的梢头,好像淡绿色的玻璃抽成的,不敢去触,一触非断不可的样子。同时一边结着果一边攀着窗棂往高处伸张,好像它们彼此学着样,一个跟一个都爬上窗子来了。到六月,窗子就被封满了,而且又在窗棂上挂着滴滴嘟嘟的大黄瓜、小黄瓜、瘦黄瓜、胖黄瓜,还有最小的小黄瓜纽,头顶上正顶着一朵黄花还没有落呢。”
她说红得鲜明晃眼还不够,还要再说上一句“红得它自己随时要破裂流下红色汁液来”。这种红真是红得浓烈,红得具有爆发力,铁板铜钹一般。如果如我们常常在作文中爱写的:非常的红,浓烈的红,红得鲜艳欲滴……用上再多的形容词,会有萧红写的红这样生动吗?
她说黄瓜的绿色和说的红色又不一样,说“好像淡绿色的玻璃抽成的,不敢去触,一触非断不可的样子”,是那样怜香惜玉,是以主观的感受来写客观的事物。她说那些攀上窗棂的大小胖瘦不一的黄瓜时,用的是拟人化,“好像它们彼此学着样,一个跟一个都爬上窗子来了”,一直到把窗子封满。那样的生机盎然,那样的充满感情,是以动感来写静态的事物。
我们再看她写歌声:“那粉坊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写歌声像一朵红花,是一个多么奇妙的比喻。她不说歌声长久地留在自己的心里,却说像红花开在墙头,歌声消失了,红花还开在墙头,让人充满想象。
她写树木:“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我们也常常会把树、风雨和阳光连在一起写,一般会以此对比树的坚强或沧桑。萧红和我们写法的不同在于,她将风雨、阳光和树对应的自然景象,写得多么朴素,多么真切,但萧红和自然景物与生俱来的感情,已经蕴含其中了。特别是写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然后,她用了沙滩上蚌壳的比喻,将发出的光写得金灿灿,动人心弦。
她还有一段写阳光:“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应答。”我还真的没有见过一位作家是这样写阳光的,在这里,她没有正面写太阳,甚至连一个比喻句也不用,只是用最明白无误、朴素至极的语言告诉我们,在明亮的太阳光下,拍一拍手,树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土墙都会应答,这就是萧红告诉我们的太阳光的健康和漂亮,这就是萧红笔下太阳光的独特魅力。
自然景物不仅体现在写作中,也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它们是我们生活乃至生存的背景;我们每个人读书时也都离不开它们,它们会在写作中成为文章的律动和生命。在生活中,它们是我们心灵与情感沉淀和呼应的对应物;在读书时,它们是文本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提升我们感悟大自然之情和陶冶心灵与精神之力。
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为我们提供了不同风格的两种文本。如果说屠格涅夫注重的是细微而独到的观察和对客观景物油画般浓墨重彩的挥洒,所运用的文字是华丽的;那么,萧红注重的则是生活感受与感情和自然景物的相互交融,以及说话倾诉般的直接表达,所运用的文字是朴素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学习,多学到一些方法,如同李逵操两把板斧,左右开弓,让自己的写作本领更加高强。
更重要的是,多读这样的文字,不只是让我们学会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而且会密切我们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滋润我们与大自然之间的感情,从而更加珍爱大自然。
如今居住在城里的孩子,已经和大自然愈来愈隔膜,相离得越来越遥远了。即便我们的孩子可以到公园或植物园里游玩,但那毕竟不是真正的大自然,而只是大自然的模仿品。孩子和大自然有一种比成年人更为纯真而天然的关系,他们更喜欢大自然,更容易和大自然对话交流,从而融合一起。他们比成年人更懂得也更会欣赏大自然,从中体味大自然的美好。这种人与自然的交流和天人合一的融合,是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重视的伦理和教育。因此,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萧红的《呼兰河传》,对于孩子认知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从而和大自然融合,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多方面的教育,比如知识、品德、素质、身体、艺术等,而这种大自然的教育同样需要和重要。
记得英国作家乔治·吉辛在他的《四季笔记》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呢?在阳光普照的春晨,世上有多少人能这样宁静、会心地欣赏天地间的美景呢?每五万人中能否有一人如此呢?”他一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实际上是强调对于天地间大自然美景,我们需要用宁静的心去欣赏,去体味,去交流,去融合。他所说的五万人中能否有一人如此,真的是一个可怜的数字。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是这五万人中的一个。那么,屠格涅夫和萧红是我们进入大自然又便当又合适的引路人,也是我们写作的领路人。
我一直以为,写作最好的老师就是书。认真读别人的书,是写作之前必需的准备。这是学习,也是训练。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