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片段赏析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06 09:39:57 浏览次数: 【字体:

课堂片段赏析

                           ——景物类文本

 

课堂不是展示教师素质的舞台,要展现的是学生的学习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感受,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促发、交流,进而不断递升、丰厚。

多么美妙的景象,读着读着,它似乎浮现在我们眼前了。我读到这里时产生了一个疑惑:课文不到1千字就写了王冕12年的经历,可为什么花近140字写雨后荷花呢?

  生:因为这场雨,使王冕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师:这是王冕的人生转折点,所以要详写。这是环境描写的一个重要作用,被你发现了。

  生:作者这里埋下了伏笔,给他学画荷花提供了一个机会。

  师:对,这是王冕画荷花的契机,所以详写。

  生:这景物非常美,才会吸引王冕学画。

  师:是啊,用美景烘托氛围,这是环境描写的又一个作用。

  生:作者不可能凭空将视线转到荷花上,必须有一个过渡,让我们眼睛看到美丽的荷花,下面才能写到王冕学画荷花。

  师:这一点甚至连老师都没有发现,这段景物描写还有过渡作用呢!

  师:老师还想告诉大家一个原因: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儒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应该是君子。《儒林外史》就是讽刺当时读书人多数已经不像君子了,只有这开篇第一人王冕例外,他是个真君子,就像一面镜子放在书的开头,照出了后面那些读书人伪善的面目。我们都知道荷花被称为花中君子,古人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王冕就像这荷花一样,所以这里写荷花实际上就是写王冕。

一次讲座中我为教师分析这一环境描写内涵时,他们也被吸引住了,但他们认为这些教给小学生太深奥了。从上述片段可以发现,学生完全有能力在文本结构有明显变化的地方,读懂内涵,其关键还是要教师首先能够发现文本的奥秘,在学生可能忽略的时候,将他们的思维引导到这个方向上去。

当下的基础教育,在众多学科相辅相成的融合共生趋势下,割裂的单一学科课程模式已经难以承担起“全面育人”的重任。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更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反过来说,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众多学科也要得益于语文的学习。语文言说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生活情境中的交际应用,语文阅读能力的养成也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为语文跨学科学习提供了便利。

数学老师抱怨数学成绩不好,不是不会计算,而是语文没有学好,看不懂应用题;英语老师抱怨,学生用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英语,所以英语学得不好……看来语文学科肩负着学好很多学科的重担。学好语文的关键是习作能力的提高。

在研究中写作,在写作中研究。学生在此基础上打破了传统的写作只是在教室里、学校内完成的空间界限,将写作的触角延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方面面。

整合不同学科的有效写作指导

通过在不同课堂中提供的写作机会培养好的作者。

写作可以作为工具在每个课堂上使用。

通过整合写作和写作过程来促进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表达的多样性,通过将学生写作文本作为重要的思考材料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采访过程中,学会了与采访对象交流,学习如何从采访记录和整理访谈记录过程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写调查报告这一类文字。

让学生解释其过程时,常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呈现,学生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更严谨、准确、规范。这就将写作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发挥写作在培养学生学科思维方面的工具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写作的机会,扩展了学生对写作功能的认识。因此,写作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程单一承担的任务,也不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各学科的老师都可以参与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中。

可以给学生提供图表,让学生写出相应文字,也可以个学生提供语篇,让学生制作图表。这使得学生对文本形式的认识更加多元、丰富。

发展书记处理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形成对非连续性文本这种文类的语言特征的认识。

跨学科写作则为学生的分析、联系及审思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学生通过欧写作,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这种清晰的思维总结也有利于学生在自己遇到问题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跨学科写作结合了多种思维方式、多种文体、多种学科知识,是将写作过程作为展示知识和增加理解的手段,视为帮助学生理解、同化、综合运用所学的渠道。在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中小学写作的语境,充实写作素材,写作任务的意义也更加丰富。教师在跨学科写作中,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组织者,从不同文本、不同学科哈不同空间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成了联系这些“不同的桥梁”,让“跨越”成为可能。

语文课程,则会从关于“鼎”的成语故事导入,进入历史博物馆内,近距离地接触器物本身。认真观察“鼎”的形貌,结合语文学习方法,比照“鼎”的不同字形,概括鼎的外形特点,在用文字进行细致描写,借以训练表达能力。随后在用历史的方法,探究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变化。在这样大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中,我们借用其他学科方法来完成语文的目标

盘活的是博物馆沉睡的历史资源,构建的是学科素养鲜活的精神根底,可谓一举多得。

跨学科学习不是走过场,赶时髦,不能一拥而上,而是从学科教学的实际和学生认知水平出发,为优化课程教育效益而做的有限度的探索尝试。语文只是基础教育学科中的一门课程,而不可能是包打天下的万能学科,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时间都是有限的。在国家大力倡导“双减”的背景下,我们要警惕过度“跨界学习”给师生带来更大的负担。

是学生在多学科的综合性探究过程中,不断既定语文素养,以实现语文能力与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双增长”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