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馆校研学|体悟家乡文化 感受民俗风情——世茂小学“5+2”馆校研学系列活动
为进一步丰富“5+2”课后服务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边界和知识视野,世茂小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打造“5+2”馆校研学课程,让师生走出校园,打破课后服务的时空限制,助力课后服务从“有”到“优”高质量发展。
近日,世茂小学五(5)班的同学们走进张家港博物馆的民俗展厅,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张家港地处江之尾海之头。古长江岸线把境内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成陆时间在八千年以上,北部成陆时间最早的约八百年。南北成陆时间长短悬殊,造成了境内民风民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这块九百九十八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得到了最生动、最鲜活的诠释。民俗展厅共分为:鱼米之乡、老街市巷、暨阳人家、乡土风情四个部分。
一进入展厅,同学们的目光便被一幅巨大的木刻画吸引了,画上不仅有“孵茶馆”等张家港的特色风俗,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洲板鹞”。
走进“鱼米之乡”展区,一尊尊栩栩如生的蜡像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芦苇摇曳的长江边,渔民们泊着小船,篓里装满了鲜鱼。稻花飘香的田野里,农民们正忙着收获,一派喜气洋洋的丰收景象。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张家港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浓缩在这几个场景中。
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过古青龙桥的模型,来到了铺着青石板的市井老街。古色古香的墙面上悬挂着张家港的老照片,同学们好奇地辨认着:这是谷渎港,那是杨舍老街……
张家港的老街是喧闹的,“当当当”,白铁铺子在给新制的秤杆包上铁皮;“噌噌噌”,理发师傅在粗帆布上磨着剃刀;“咔嚓咔嚓”,裁缝师傅拿着一卷时新布料,尺一量,线一划,一把大剪刀就忙活开了……在博物馆精心布置的“老街市巷”展区,同学们看着、听着、感受着。豆腐铺的石磨、茶馆的七星灶,都让大家感到十分新奇。
接着,大家走进了充满江南风情的“暨阳人家”展厅。中正的客堂里摆着八仙桌、太师椅。桌上放的是古雅的青花茶器,想必是一户书香门第;老式厨房里,土灶上的火还在燃烧,餐桌上摆了传统的八大碗,奶奶在忙碌着,小孙儿正要去捉那馋嘴的小猫,这一看就是准备年夜饭的场景;小巧玲珑的厢房里,红烛高照,墙上、衣柜上都贴着喜字,身穿红嫁衣,头戴红盖头的新娘正端坐在雕花木床的床沿上,新郎用一柄秤杆挑起新娘的红盖头。这些电视里的场景第一次出现在眼前,同学们都兴奋不已。
最后,同学们走进了“乡土风情”展区,这里陈列着一些旧时的生活用品。煤油灯、手炉、芦花鞋……点击一面电子屏,耳边传来软糯悠扬的苏州评弹和古老欢快的河阳山歌,大家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爷爷奶奶辈的儿时回忆。展厅的最后,是一幅张家港的方言地图,标注着不同的乡镇所说的方言种类,同学们不由感叹:“小小的港城,竟然有四种不同的方言!”大家纷纷寻找自己所说的方言,并试着用方言念出墙上的歌谣。
在亲切的乡音中,本次研学之旅进入了尾声。
今天,同学们来到了张家港博物馆,在这里学到了许多关于张家港历史文化的知识。博物馆里陈列着栩栩如生的蜡像,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完美地复刻了旧时港城的风貌。通过图文介绍,我们了解了本地的特色美食“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在其中一个展区,我们还认识到了不同的张家港方言,学到了朗朗上口的“方言歌”。博物馆就是一本装着历史的立体书,那些展品、文物,都映射着过去的时光,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体现。
——唐伊宸
在张家港博物馆里,不同的展区都展示着旧时张家港的模样。踏入场馆,映入眼帘的是父母耕耘、幼童玩耍的美好场面。再往里走,热闹非凡的老街景象让我印象深刻:用木制家具和艺术品做点缀的一个个古老的店铺,刻画出了古代建筑与世风民俗的魅力。通过这次研学,我感受到了家乡文化、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王联政
在博物馆内,我们跟随着讲解员老师的脚步穿梭在古代老街的各种门店中。一间间布料店、豆腐店、工具铺,一座座人物蜡像,立体逼真,这些都形象地复原了当时那个年代张家港的风俗人情。本次研学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也让我了解到了张家港的历史与民俗,期待下一次研学!
——徐璟媛
在这次博物馆研学中,“老街市巷”展区最使我震撼:豆腐坊、铁匠铺、酒楼、茶馆……每一个场景都十分逼真。从中,我看到了张家港的民风民俗,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
——吴佳妮
研学之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本次博物馆民俗展厅的研学,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文化。家乡的民俗风情如同一颗种子,播撒在同学们的心头,在风雨中成长,长成一棵大树,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永远是心中最珍贵、最柔软的牵挂。对家乡的热爱也将鼓舞着同学们,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继往开来,在新时代谱写新的文化乐章!